食品加工厂异味的产生与危害
食品加工涵盖多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可能是异味的源头。在原料处理阶段,肉类、鱼类等食材含有大量蛋白质,在切割、清洗过程中,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挥发性含氮化合物,会释放出强烈的腥臭味;乳制品加工时,牛奶中的脂肪氧化、微生物发酵,会产生酸腐气味。在加工制作环节,烘焙食品的油脂高温加热,可能产生焦糊味;发酵类食品如酱油、食醋在发酵过程中,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各种挥发性物质,形成独特却刺鼻的气味。此外,食品加工设备清洗不彻底、污水排放等,也会成为异味的 “帮凶”。
这些异味对食品加工厂影响深远。从员工角度看,长期处于异味环境中,不仅会降低工作舒适度,还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、头晕等健康问题,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稳定性。对于食品质量而言,异味物质可能通过空气传播附着在食品表面,改变食品的风味和品质,甚至引发食品变质。而在市场竞争中,消费者对食品的感官体验要求日益提高,一旦食品加工厂的异味问题被曝光,将严重损害品牌形象,导致客户流失,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。、

微生物除臭剂的工作原理
微生物除臭剂之所以能有效解决食品加工厂的异味问题,源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。目前常见的微生物除臭剂主要通过分解、中和、吸附等方式发挥作用。
分解型除臭剂中含有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或酶制剂。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的环境下,能够迅速繁殖并将异味分子作为营养物质进行分解代谢,转化为二氧化碳、水等无害物质。例如,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可以分解肉类加工产生的含硫化合物,消除腥味。酶制剂则通过催化作用,加速异味分子的化学反应,使其分解成小分子物质,失去原有气味。
中和型除臭剂通常含有碱性或酸性成分,能够与异味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。比如,食品加工厂污水中常含有硫化氢等酸性异味气体,碱性除臭剂中的氢氧根离子可以与硫化氢反应,生成硫化物沉淀和水,从而达到除臭目的。
吸附型除臭剂依靠自身的多孔结构,如活性炭、分子筛等,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。这些微小的孔隙能够像 “磁铁” 一样,将异味分子吸附在其表面,从而降低空气中异味物质的浓度。活性炭除臭剂对烘焙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有机异味有很好的吸附效果。

微生物除臭剂在食品加工厂的具体应用场景
原料储存区
食品原料在储存过程中,由于微生物活动和自身代谢,容易产生异味。将微生物除臭剂喷洒在原料储存区的墙壁、地面和货架上,分解型除臭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,减少异味产生;吸附型除臭剂则能及时吸附已经散发的异味,保持储存环境空气清新,避免原料受到异味污染,延长原料保质期。
加工车间
在食品加工车间,异味问题尤为突出。通过在车间的通风系统中添加微生物除臭剂,随着空气循环,除臭剂能够均匀分布在车间各个角落。对于肉类加工车间,中和型除臭剂可以快速中和腥味物质;在烘焙车间,吸附型除臭剂能有效去除焦糊味。此外,在加工设备表面定期使用除臭剂进行清洁,可防止异味残留,保证设备卫生,避免对食品造成二次污染。
污水处理区
食品加工厂的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异味物质,若不及时处理,会成为厂区*大的异味源。在污水处理池中投加微生物除臭剂,微生物型除臭剂能够加速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,降低污水的臭味强度;同时,除臭剂中的絮凝成分还可以帮助污水中的悬浮物质沉淀,提高污水处理效果,减少污水排放过程中异味的扩散。
微生物除臭剂的选择与使用要点
在食品加工厂选择微生物除臭剂时,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。由于除臭剂可能会与食品生产环境直接或间接接触,因此必须选择无毒、无害、无残留的产品,符合食品级安全标准。同时,要根据不同的异味类型和应用场景,选择合适的除臭剂类型。例如,对于发酵异味,分解型微生物除臭剂效果更佳;对于污水异味,中和型和微生物型结合使用可能更有效。
在使用微生物除臭剂时,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。控制好除臭剂的使用浓度和用量,浓度过低可能达不到除臭效果,过高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潜在风险。定期对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,根据异味情况和季节变化,灵活调整除臭剂的使用频率和方式,确保除臭效果持续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