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化学除臭并非完美无缺。一方面,它往往只能针对特定类型的恶臭气体发挥作用。比如酸性气体用碱液中和效果好,但对于一些中性的有机恶臭成分,就难以起到很好的吸收和分解效果。另一方面,化学药剂的使用可能带来二次污染风险。部分化学药剂具有腐蚀性,长期使用可能会对垃圾站的设备、管道造成损坏,增加维护成本。而且,若化学药剂使用不当,残留的药剂可能会随着垃圾渗滤液等进入土壤和水体,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。此外,化学除臭需要持续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,长期来看,成本较高。

生物除臭则是借助微生物的力量来实现除臭目标。其原理是在垃圾站设置生物滤池、生物滴滤塔等装置,里面填充着富含微生物的填料。当垃圾站的恶臭气体,如氨气、甲硫醇等通过这些装置时,微生物会将这些恶臭物质当作 “食物”,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,将其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、水、无机盐等无害物质。例如,一些自养型微生物能利用硫化氢作为能源物质,将其氧化为硫酸盐,从而消除硫化氢带来的臭味。
生物除臭*大的亮点在于环保性极佳。微生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整个除臭过程完全基于自然的生物代谢,不会产生任何二次污染,不会对垃圾后续的填埋、焚烧等处理环节造成干扰,完美契合当下绿色环保的理念。而且,一旦微生物在填料上成功挂膜定植,只要环境条件适宜,它们就能持续繁殖并发挥除臭作用,除臭效果持久稳定。相较于化学除臭需要频繁添加药剂,生物除臭的运行成本更低,只需定期维护设备,保证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,如合适的温度、湿度、酸碱度等即可。
不过,生物除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它对运行条件要求较为苛刻,温度、湿度、pH 值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变化,都可能影响微生物的活性,进而降低除臭效果。比如,在寒冷的冬季,微生物代谢速度减缓,除臭效率就会大打折扣。而且,生物除臭设备的前期投资较大,建设生物滤池、配备相关的通风、喷淋等辅助系统,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。此外,微生物驯化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,新建设的生物除臭系统,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和运行,才能达到*佳除臭效果。

综合考量:因地制宜,择优而用
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各有优劣。在实际的垃圾站除臭工作中,不能简单地判定哪种方法**更好,而是要根据垃圾站的具体情况综合选择。对于一些小型垃圾站,垃圾量相对较少,异味问题不太严重,且周边环境对化学药剂残留的耐受性较强,化学除臭法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,其设备简单、成本较低的特点能满足需求。若垃圾站处于对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区域,如城市中心区、居民区附近,或者垃圾站规模较大,需要长期稳定地解决异味问题,生物除臭法凭借其环保、长效的优势则更为适宜。
事实上,很多大型垃圾处理场所会采用两者结合的综合除臭方案。先用化学除臭法对高浓度的恶臭气体进行快速预处理,降低异味浓度,减轻后续处理负担;再利用生物除臭法进行深度净化,实现长效除臭,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,达到*佳的除臭效果。
总之,垃圾站除臭方法的选择需要谨慎权衡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的利弊,充分考虑垃圾站的实际情况,包括规模大小、周边环境、预算成本等因素,因地制宜地制定除臭策略,才能有效解决垃圾站的异味难题,为周边居民创造一个清新、舒适的生活环境。